一到暑假呀,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成倍增长,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,父母总有看不惯的时候。

怎么还不做暑假作业呢?光是知道看电视玩电脑啊?晚上不睡觉,中午才起来有点不像样吧?

做父母的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耐心,但在我们关心他们的过程中真的很难做到不生气。

而且,有的时候一味好脸相待说不定反而给孩子造成漠不关心的错觉。

客观上讲,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愤怒是不可避免的,随意发泄怕伤了孩子,不发出来又要憋坏自己。

为人父母真的是好难啊!

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探讨一下在我们想发火时,该遵循哪些原则可以既发泄我们的怒气,又把对孩子的伤害减到最低。

1

每个人都经历过愤怒,所以我们要先在心中明确一个事实,就是愤怒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自然情绪反应。

我们不应该认为愤怒是不被允许的,也不必为自己会愤怒而感到内疚。

我们之所以会压抑自己的愤怒或者为愤怒感到内疚,是因为我们在愤怒的时候失控了,这份失控对亲子关系造成了破坏。

特别是我们因愤怒而发火的样子惊吓到孩子之后,看着他们受伤的样子,不知道该如何弥补,内疚便开始在心里蔓延。

我们希望自己能一直记得这样的感受,好让我们不再愤怒,然而事与愿违。

不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在愤怒面前败下阵来任由它伤害孩子,就是在压抑愤怒的过程中呈现出假惺惺的装模作样,与孩子渐行渐远。

2

我们先来回忆一下,平时发火时一般都会怎么说。

首先肯定是情绪激动,语调升高,伴随着指责性的言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人生攻击:

你怎么这么不听话,有没有耳朵啊?

好的坏的都跟你说了,怎么就没用呢?你是不是听不懂人话啊?

你再这么懒不知道收拾房间,别指望我给你好脸色看!

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,重点在表达让我们生气的源头是孩子,为了证明自己生气生的多有道理,就会急着证明孩子有多不好,冷静下来这些指责就真的客观吗?

认真思考过后,我们还会发现这些话是小时候父母对我们常常说的,也正是因为如此,我们才知道听到这样的话其实感受很不好。

这加深了我们的内疚,小的时候被父母责骂时,认为自己一定不会这样说自己的孩子,最终,却变得更父母一样了。

3

那到底该怎么做才是安全的呢?

我们希望改变孩子行为的最终目的,很多时候源于对他们不良习惯的担心,希望敦促他们培养出一定的责任感。

但最终却变成了对他们人品的攻击,轻则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拒不受教,重则可能让他往歪门邪道上越走越远。

所以,在我们感到愤怒时,重点在表达我们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对孩子人品的攻击。

怎么做才是表达自己感受,不是攻击孩子人品呢?

首先,把主语都换成我,把你怎么怎么的话改成我感到怎么怎么:

我说了这么多话,都得不到回应,我感到很生气!

我看到房间里这么乱,我就没办法好好跟你说话!

接着,把对孩子的指责换成对孩子的期望,告诉他怎么做你会感觉好:

玩的时候随便你怎么折腾,但是玩好之后要把它们放到盒子里,在客厅里东一块西一块,我踩到会很疼,感觉太不好了!

这些话听起来不够流畅自然,因为与我们小时候听到的大不一样,但正因为这样,我们才可以避免对孩子的伤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