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腐剧销声匿迹多年之后,再次出现在黄金档,《人民的名义》一开局,刷新了今年的首播收视纪录。随后,该剧收视率在全国网和城市网上一直位居榜首,到第6集时,豆瓣14000多人评分,分数高达9 .0,成为现象级口碑作品。
这部没有流量明星参演的反腐剧,如今已在各大论坛刷屏,最核心的原因是“尺度”:直接讽刺省委副书记级别的官场生态,反面角色最高级别至副国级,被业界称为“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”。
从第1集开始,《人民的名义》就派出了“演技派核武器”侯勇,他只有两集戏份,拍了三四个通宵,用不到一个小时的出场,就把“小官巨贪”的角色演活了。
剧中,侯勇扮演的贪官赵德汉是国家某部委某项目处处长,骑自行车上班,住筒子楼,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,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;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,有一冰箱、一床、一整面墙的现金,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受贿的金额——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!
而面对满满一冰箱的人民币,他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:
虽然赵德汉已经当了处长,封官加爵,坐享荣华富贵,但仍然是“穷怕了”,从表面上看,是小时候家境贫寒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,但其根本原因是:儿童时代没有受到家长良好的教育与指引。
与孩子“谈钱“,的确是每一位父母无法避免的教育话题。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跟孩子哭穷,而是努力拼搏着。
哭并没有用,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自己穷,是自己需要努力改变的,不能把孩子拉进来被穷吞噬。
聪明人应该脑里有钱,而不是心里有钱,而教孩子认识钱,意义远在钱之外。
而现实中,孩子对于“钱”的认识,很多是这样的,可以看看以下几个例子:
场景一:
在商场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:孩子看中一个几块钱的玩具,想要妈妈给他买,妈妈瞪孩子一眼,歇斯底里地大吼:“你知不知道妈妈每天上班多辛苦?赚的钱除了给你上学,只够每个月的生活费,你怎么这么不懂事!”孩子被吓,大气不敢喘,难以理解为什么妈妈在前一秒还笑容满面,此刻却变成了一个陌生的疯子。
场景二:
某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,喜欢在孩子面前“哭穷”,口头禅是“家里没钱,只靠你好好读书,以后赚大钱”。理所当然地给孩子穿亲戚穿剩的旧衣服,玩别人玩腻了送出的玩具,靠哪个亲戚发善心给孩子一点零花钱。孩子从小就被灌输,钱来之不易,内心对钱充满渴望。
以上几个事例,可以说是中国家庭中的常见场景。
我们不否认孩子会因为父母经常的“哭穷”而变得节俭了,但孩子内心的匮乏感也会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,并且会因匮乏感而带来诸多的毛病。
因为穷意识背后紧逼家庭的压力占据了大脑的“带宽”,很直接吞噬孩子大脑发展能力,影响孩子的眼界和格局。
和《人民的名义》中的赵德汉一样,历史上很多大贪官都是小时候穷怕了导致的后果。
如大名鼎鼎的大贪官和珅,虽是将门之后,但幼年丧母,其父做官清廉而又早逝,致使家境十分贫寒,在这样的成长环境,物质上的渴望一直无法满足,所以造就了后来疯狂的和珅。经济上被严格管制,物质一直未能被满足的孩子,长大后容易惟利是图、处处追逐金钱,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人生。
不信?那我们再看几个例子
场景一:
某位IT工程师就是因为被父母从小到大经济上严格管制的“穷养”,长大后的他特别渴望赚钱,又特别不舍得花钱。
现在30多岁,月入4万,不舍得给自己买件超100块的衣服,不舍得花钱去旅游,不舍得给父母换套好点的房子……,生活品质奇差,且对未来的规划毫无魄力,因为他不会花钱,只懂存钱。
场景二:
我有个朋友的同事,他们是一对夫妻,都在比较大的国企上班,收人不错又稳定,在上海的中环以内已经有三套房子了,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已经是富人了。但是在他们心理层面上还充满了金钱的匮乏感。两夫妻在最热的夏天都不开空调,经常将办公室厕所中的卷纸带回家,家里的家具都是捡别人扔掉的。
两个人每个月都节衣缩食,为了买他们下一套的房子而努力攒钱。因为对自己和他人都抠门得太厉害了,他们的行为在同事和朋友的眼中看来荒诞得近乎可笑。原来这对夫妻各自都经历过长期的贫穷和住房的紧张。
这几个悲催的小故事,故事背后的家境也许并不都是贫穷的,但有一点绝对是共通的——故事主人公的父母都有着“贫穷的思维”。
从小被灌输贫穷观的结果,往往是孩子特别在乎钱,哪怕长大后有钱,也会很抠门,以致出来社会后交际受阻。因为小时候长期处于贫穷和窘迫,长大了很难有安全感。唯一能让他有安全感的,就是存折上的数字不断往上涨。
“贫穷”的思维就像一种遗产,如没有摒弃,无论我们的孩子愿不愿意继承,它都会被记在孩子人生的户头上。
哈佛大学的教授穆来纳森(Sendhil Mullainathan)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沙菲(Eldar Shafir)对稀缺资源状况下的人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研究。他们的研究表明:匮乏会导致认知和判断力的下降,无论这种匮乏是金钱上的还是时间上的,人的思维方式会受其影响。“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“稀缺头脑模式”,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。”穆来纳森称之为“带宽”(bandwidth)。“
一个穷人,为了满足生活所需,不得不精打细算,没有任何‘带宽’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;一个过度忙碌的人,为了赶截止日期,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,而没有‘带宽’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。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,也会被这种‘稀缺头脑模式’纠缠很久。”
更简单点讲,就是给拥有“稀缺头脑模式”的穷人一笔钱,或者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,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。“最终,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,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,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。”
当一个人对稀缺资源过分的关注和焦虑的时候,他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会下降,导致他做出更多错误的选择,然后一不小心就走入“匮乏模式”。当一个穷人产生金钱和时间上的双重匮乏时,如果缺乏清醒的认识,没有做出调整,会导致他因逃离痛苦和焦虑,更快地进入“匮乏模式”的循环,最后整个人的生活将陷入混乱和毁灭。
那么,我们别谈钱好了
今年过年的时候堂姐回老家,看到一个亲戚家娃要报名辅导班,结果学费蛮高的,夫妻在商量的时候娃来了。我那表姐想都没想直接说了一句,“学费是爸爸妈妈的事情,你就管好自己,好好吃饭、用心读书”。表姐一那么说孩子直接就走了。
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家长是不想让孩子为了钱发愁,但是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在家里的发言权,作为家庭的成员我们都有责任解决家庭问题。表姐这么做会让孩子丧失家庭责任感,孩子会觉得我学习就行了,和学习以外的话题我不参与。另外虽然家长回避了问题,但显然不能打消孩子的疑惑。他们(她们)只是慑于大人的威严或者强压,在口头上不提罢了。
那么,如何跟孩子谈钱
一、定期给孩子零花钱。
规定好零花钱的应用范围,比如告知孩子,以后想要买小玩具、小零食,都可以自己买单了。孩子想要什么的时候,提醒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。
二、自力更生,培养独立精神树立金钱观。
首先要从培养孩子“自力更生”的意识开始,学会什么事情都靠自己的能力去做、去争取,一定会比留给他金山银山更管用。
所以,孩子需要知道凭借自己的能力能做到什么,能创造什么样的“价值”,让自己有一种“有用感”。
三、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理财观,合理理财。
还应该教他们如何“给予”,让孩子明白,钱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工具,它的价值还应体现在帮助他人上。
- 还没有人评论,欢迎说说您的想法!